腦性麻痺的定義為一群動作及姿勢發展障礙,導致活動受限,歸因於胎兒或嬰兒發展中的腦部受損等非進行性的損傷;除了動作障礙外,通常合併有感覺、認知、溝通、知覺、行為或癲癇等問題。
腦性麻痺孩童大部分80%~90%在三歲前確診,40%為早產兒或是出生體重小於2500公克,且男童多於女童。
造成腦性麻痺的原因分為以下兩個部分:
一. 先天(腦傷發生在子宮內或週產期之間)
1. 早產
2. 出生時缺氧
3. 黃疸過高
4. 先天性腦部發育不良
5. 先天性腦部畸形
6. 基因
7. 腦室旁白質受損(26~34週)造成痙攣型雙邊麻痺(diplegia)
8. 基底核受傷(38~40週)造成肌張力不全或動作疾患
二. 後天
1. 腦炎
2. 溺水
3. 頭部外傷
4. 腦血管病變
5. 窒息
6. 營養不良
7. 感染
腦型麻痺的分類類型:
一. 身體受損部位
1. 半身麻痺(hemiplegia):通常上下肢皆受到影響。
2. 雙邊麻痺(diplegia):下肢受影響的較多,多因早產造成。
3. 四肢麻痺(quadriplegia):上肢受影響較多,和缺氧有關。
4. 單肢麻痺(monoplegia)
5. 下肢麻痺(paraplegia)
二. 神經系統受損分類
1. 痙攣型(Spasticity)
受傷區域:椎體系統, 錐體束(pyramidal tract)
屬於上動作神經元症候群
臨床常見問題:
(1)四肢高張力- 剪刀腳:常見高張姿勢:肩關節內轉、肘關節屈曲、前臂內旋、腕關節屈曲、手指屈曲、大拇指內縮、髖關節屈曲和內縮、膝關節屈曲、踝關節蹠屈、後跟內翻、腳趾屈曲
(2)軀幹低張力
(3)協調不良
(4)缺乏選擇性動作控制及動作計畫缺失
(5)不完全的翻正反射、平衡反應及保護反應
(6)固定的動作型態
(7)動作緩慢且費力
(8)攣縮及畸形的問題(次發性併發症)
2. 動作不良型(Dyskinetic)
又稱為徐動型
受傷區域:椎體外徑系統及基底核
臨床常見問題:
(1)有一大半的學童很聰明(智力不影響)
(2)不規則的不自主的扭轉
(3)肌肉張力浮動(早期呈低張力)
(4)肌肉無法共同收縮
(5)缺乏平順的肌肉動作控制
(6)不對稱的姿勢和動作
(7)頭部.軀幹和上肢障礙較大
(8)不完全性的翻正反應.平衡反應和保護反應
(9)通常為四肢麻痺, 上肢較下肢嚴重
(10)語言和吞食能力有障礙
3. 協調不良型(Ataxia)
受傷區域:小腦
臨床常見問題:
(1)低肌肉張力
(2)共同收縮和持續維持姿勢的能力欠佳
(3)動輻障礙(dymetria)
(4)具翻正反應和平衡反應和保護性反應
(5)協調性不良
(6)有感覺整合問題
(7)有意向性震顫現象
(8)行走時速度緩慢, 穩定性不良, 且兩腳張開過大導致不易平衡
(9)眼球有震顫現象
4. 低張力型
5. 混合型
物理治療原則:
(1)早期診斷並早期治療
(2)與治療師擬定孩子的訓練計畫, 並定期評估
(3)盡量將治療融入日常生活
(4)治療依循動作發展順序,並以功能性活動為導向
(5)提供正常的感覺刺激
(6)改善肌肉張力
(7)強調動作控制能力
喜歡我的文章及想了解更多兒童發展資訊
可追蹤以下網址:
IG:https://rink.cc/2884h
FB:https://rink.cc/pnj0w
物字第006383號
關鍵字組:桃園兒童早期療育,桃園嬰幼兒發展訓練,桃園學齡前孩子發展訓練,桃園孩童活動設計,桃園幼兒遊戲分享,桃園幼兒臨床經驗分享,桃園孩童早期療育,桃園兒童成長發展,桃園嬰幼兒復健,桃園兒童物理治療,桃園遲緩兒復健,桃園孩童成長矯正,桃園幼兒肢體物理治療,桃園幼兒成長學習,桃園孩童行走矯正